【学科建设年】“协同下的艺术与科技”国际设计高峰论坛举办
发布人:郑春晖 发布时间:2022-11-21

11月20日上午,由北京印刷学院主办,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艺术与科技专业承办,国际艺术、设计与媒体学院联盟,英国超现实影像中心,北京印刷学院科研处、教务处支持的“协同下的艺术与科技”国际设计高峰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幕。此次论坛旨在聚焦国内外不同领域专家多视角下的前沿观点,探索基于当下社会发展与人类现实生活,艺术与科技协同创新的无限可能。本次活动由学校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陶海鹰主持。

“协同下的艺术与科技”国际设计高峰论坛举办

开幕式中,学校党委副书记、院长田忠利代表学校对嘉宾的到来表示感谢和欢迎。他指出,学校近年来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要设计任务,积极响应教育部“十四五”期间提出的“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扎实推进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建设。2022年是学校学科建设年,学术交流是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和水平的重要窗口,是学校提升办学层次的核心动力,论坛的举办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田忠利致辞

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张晓东介绍了艺术与科技专业立足展示设计、虚拟交互设计与博物馆数字化等方向的研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本次国际设计高峰论坛是艺术与科技协同发展的创新与实践,也是设计艺术学院艺术与科技专业构建“新艺科”体系的有益尝试。

论坛线下现场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邱志杰教授以科技艺术的学科位置为切入点,从一个学科的角度系统梳理了国内外艺术与科技专业的教材,以及在学科目录当中的数字媒体艺术、艺术与科技新媒体以及跨媒体艺术科技等学科的特色,并与艺术史、技术史、社会史等专业相融合,拓宽了艺术科技专业的深度。

邱志杰作报告

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首席研究员、感知与意识研究中心主任唐克扬教授,从空间的角度出发指出艺术设计需要回到生活当中去接受检验,同时探讨了通过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塑造人文空间的可能性。

唐克扬作报告

原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青海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周明全教授,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格物致知”为起点,梳理了从传统博物馆、数字博物馆、虚拟博物馆到智慧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引入了数字孪生、元宇宙等前沿概念阐释了博物馆传播的新技术和新途径。

周明全作报告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基础部主任邱松教授以设计形态学为基础,讲述了从宏观到微观的交叉学科结构,阐明了不同学科间的协同创新。

邱松作报告

学校视觉传达设计系主任杨明俊副教授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详细阐释了设计艺术学院艺术与科技专业的特色和教学实践成果。专家分享后,设计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史民峰教授同发言嘉宾进入圆桌对谈,围绕艺术与科技的未来发展以及学科建设进行了深入探讨。

专家圆桌对谈

下午的论坛由学校设计艺术学院全息艺术与科技实验室负责人、硕士生导师王硕主持。国际艺术、设计与媒体学院联盟CUMULUS主席、罗马大学罗伦佐教授,以为和平设计为主题介绍了国际艺术、设计与媒体学院联盟的详细情况,近些年的学术活动和专业设置,以及北京印刷学院加入CUMULUS联盟的相关情况。英国超现实影像中心的阿迪奥桑洛教授从不同领域和视角介绍了全息影像技术的产生,及其同艺术设计交互的无限潜力。英国诺丁汉大学乔纳森教授从雅典卫城开始梳理了博物馆的叙事策略以及如何运用观众的身体来思考展览设计。英国德蒙福特大学的马丁教授作为第一位获得全息影像领域博士的专家,从不同的领域介绍了全息影像技术的应用,并用他为大卫·鲍伊制作的全息影片结束了精彩的演讲。视觉设计以语言学为基础,香港城市大学的李吉星教授以人的听力为出发点,从语言学角度分析了人脑对语言的运行机制。

“协同下的艺术与科技”国际设计高峰论坛线上举行

论坛在嘉宾们的分享和互动交流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