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牵头全国高校数字出版联盟举办第十一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数字出版人才论坛
发布人:黄莹 刘惟 发布时间:2021-10-29

10月27日,以“落实数字化战略开启十四五新篇”为主题,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与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指导,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与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新闻出版局)、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报刊发行局联合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学校主办、全国高校数字出版联盟和北京地区出版社人力资源管理负责人联谊会协办的博览会数字出版人才论坛同期召开。

学校牵头全国高校数字出版联盟举办第十一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数字出版人才论坛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党委书记黄晓新、中宣部出版局科技与标准管理处处长安乐、学校党委副书记赵盛伟等领导出席数字出版人才论坛。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十余所兄弟院校的专家学者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科学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行业代表共百余人以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参加本次论坛。论坛由学校新闻出版学院院长陈丹主持。

黄晓新致辞

黄晓新在致辞中表示,在数字出版和融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出版人才的学习内容和技能也有了较大的扩充和调整,出版机构对人才的需求有了全新的要求。希望大家通过这次论坛的交流沟通,互通有无,促进彼此之间的合作,促进数字出版人才的良性发展。

赵盛伟致辞

赵盛伟在致辞中提出,北京印刷学院作为国内唯一专门为出版传媒全产业链培养人才的特色高校,要努力扛起为我国新闻出版业输送生力军和后备人才的历史重任。学校始终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人才;坚持顺应媒体融合发展大势,创新出版人才培养机制,深化学科专业建设,积极推动人才培养与数字媒介和智能科技深度融通;坚持大力推进出版学科建设,致力于构建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出版学科体系。

陈丹主持论坛

论坛上,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谢寿光、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万安伦、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周蔚华、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副秘书长李弘、北京印刷学院数字出版专业负责人张新华、北京(山东)斯麦尔数字出版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郑铁男和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副院长杨海平七位嘉宾分别发表主旨演讲。谢寿光提出融合发展场景下的出版人才建设,应着力构建适应数字出版的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现代出版人才高地。万安伦提出要从出版的符号、载体、技术认识出版,深入认识出版的思想、商品、科技属性,朝着内容编校、经营管理和编校传播技术三个方向培养出版人才。周蔚华指出,数字出版实践中存在明显的价值取向问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把追求向上向善、具有人文关怀、培养高尚人格作为核心要素,重视价值取向。李弘则提出目前在数字出版人才能力建设、考核激励、管理体系、职称管理和职业发展规划上仍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张新华在“新时代数字出版教育”演讲中简要分析数字出版发展三个阶段,提出数字出版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同时肩负着建成文化强国、夯实学科根基和满足社会需要的使命,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明确完善自身体系和定位,立足于实践,把握基础问题研究,探索未来道路。郑铁男分享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编辑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和案例,指出互联网编辑人才最需要政治觉悟、人文、技术、市场营销四个素质。杨海平围绕底层逻辑、人才需求新变化、人才培养思考三方面探讨数字出版人才战略设计。

嘉宾发表主旨演讲:谢寿光(左)、万安伦(右)

嘉宾发表主旨演讲:周蔚华(左)、李弘(右)

嘉宾发表主旨演讲:张新华(左)、郑铁男(右)

嘉宾杨海平线上发表主旨演讲

本次论坛上,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12家兄弟高校成为“全国高校数字出版联盟”新增的成员单位。北京印刷学院作为理事长单位于2018年牵头成立“全国高校数字出版联盟”,经过3年的发展,联盟阵容不断强大。联盟“人才供需平台”在论坛当日正式上线,该平台旨在精确对接行业需求,打通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服务产业发展的供需链条。

为行业导师颁发聘书

全国高校数字出版联盟的行业导师聘任制度是特色学科、特色人才、特色服务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本次论坛上,15位出版领域的领军人物受聘成为数字出版联盟的“行业导师”。学校党委副书记赵盛伟、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党委书记黄晓新为各位行业导师颁发聘书。

落实数字化战略 开启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十四五”新篇章

会议最后,因疫情未到现场的武汉大学、中南大学、西北民族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吉林师范大学、青岛科技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河北大学、辽宁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以及现场的中国传媒大学等院校代表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天域北斗文化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业界代表进行了线上线下交流。加强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是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重要要求,北京印刷学院将与兄弟院校、数字出版企业一起,深入交流、携手并进、汇聚力量,为我国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工作做出更大贡献。